标签:# 记录回忆

家里的狗

为了防止晚上有人来家里偷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至少会养一只狗。在我的记忆中,我家一开始是没有狗的。 忘记是哪一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天还没有大亮,我隐约看见在牛棚后面的空地有个黑影,走近一点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只黑狗。 它惊恐的看着我,眼神中夹杂着恐惧与无助,佝偻的身子比弓还要弯,倒是很像一个活着的牛轭。他的身子还没有草高,露水把全身的毛都打湿了,还沾着一些不知名的植物种子。我和它对视着,恐惧慢慢填满了它的眼球,我害怕吓到它,赶紧走开去告诉妈。 妈远远看了一眼,让我别管它。随后妈把装着昨晚剩饭的猪食瓢放到牛棚后面的一块石头上,黑狗看见妈带着武器走近早就跑了,我吃早饭时还不时去望望它在不在,有没有吃妈给放在那里的饭。 妈已经把猪喂完准备下地干活了,仍旧没有再次发现黑狗的踪影,也没见猪食瓢有什么变化,我心里有一点点的失落,黑狗应该是已经逃走了吧。 晚上吃完饭妈去拿猪食瓢,告诉我里面的饭已经被吃的一粒不剩,我心里开始期待和它的再次见面。第二天早晨果然见到它了,身上已经没有昨天那么湿了,显然没有前一天来这里时钻的草丛多,妈依旧用猪食瓢装着米饭和米汤放在牛棚后的那个石头上。 就这样过了几日,黑狗走进了我家的屋檐,它的样子实在太丑了。每一根肋骨都清晰的扎眼,看起来爸的手指都比它的小腿粗,感觉下一秒它就会死去。 我并不喜欢它,甚至还有些讨厌它,我实在找不到更丑的词来形容它,不过是出于心里的怜悯与对生命的敬畏,会在吃饭的时候给它丢几个我不吃的肥肉,被烟熏黑的那一层肉边我也丢给它...... 有一次同村的一个人路过家门口时,看见那只黑狗吓的赶紧往妈身后躲。“有我在,它不敢咬。”,妈说。邻居夸夸妈说:“这个狗儿喂得好肥”。妈自豪的告诉那个人这只狗每天还送林儿(我)上学。 是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和大黑狗变得如此亲密了,它每天早上会把我送到山顶的学校,我每天下午回家做完作业会和它一起到田间追逐。在学校也常常会给同学们说大黑狗胸前的那长成了“人”字的一片白毛,我一直相信“人”字是老天爷特地印在它身上,用来告诉我大黑狗是他派来的使者。 大黑狗来我家时已经很老很老了,是我读三年级的某一天,它像往常一样把我送到学校,但是我下午回家却不见它的踪影,一直等到晚上都没有见它回来。那些天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朝我和它常去的那些地方大声的唤它。 不到一个月后的一天早晨,像大黑狗第一次来我家附近时的场景一样,湿漉漉的身子带着些杂草种子,不同的是它身旁还跟着一只背部有些黑毛的小黄狗,小黄狗胸前也有一个很明显的“人”字。我赶紧去用猪食瓢盛满饭放在它面前,它吃了几口就又走了。 就这样,大黑狗离开了我,给我留下了一只小小的黄奶狗。我不知道它是去找它原来的主人去了,还是觉得自己老了,不愿意让我看见它倒下的样子,反正它就是再也没有回来过。 小黄狗长成了大黄狗,我对这只大黄狗的印象很浅,只记得爸妈把这只黄狗送给了外婆家附近的亲戚,我们留下了它生的一只小黄狗。外婆知道我们把大黄狗送人,还狠狠的批评了爸妈,说自己来家里的狗不能送人。 自然小黄狗很快就长成了大黄狗,我像以前一样也偷偷给大黄狗吃肉,逐渐开始懂事的妹妹也会背着爸妈给它肉吃,我和妹都会夹几片我们压根就不吃的肥肉,离开饭桌假装是到外面吃饭,实际上是给大黄狗送肉去了。 我到离家 30 多公里的镇上读高中,每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离家大黄狗都会送我到集市去赶车,我会在寒暑假的黄昏和它到新修的公路去追逐,带它去它自己一个人不敢去探索的地方。 上大学后和大黄狗相处的时间更少了,听爸妈说它会经常跑到外婆家,外婆好吃好喝的招待它,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又跑回来了。还经常和邻居家的狗到麦子地打闹,要把一大片麦子弄倒才肯回家。 每学期回家在离家还有四五百米的地方都会听到它的吠叫,因为它把我当陌生人了。但是只要我大喊一声,它就会立刻停止吠叫,飞奔到我这里,兴奋的往我身上爬,把它的前爪往我身上搭;我努力不让它碰到我的衣服,然而每次到家时我都带着一身泥巴做的狗爪印。 现在大黄狗已经 10 多岁了,它就像大黑狗当年送我一样每天送我妹上学。我也已经走入职场开始工作,待在家里的时间更少了,我不知道它还能活多久,生怕哪次爸妈打电话时会给我说大黄狗死了,只要爸妈没有在电话中提及大黄狗,我都是非常开心的,因为那就代表着它依旧健健康康的活着。
Read More ~

匆匆的岁月——成都七中网校远端学生的高中生活

周三刷星球时看到一条关于成都七中网校的信息,没想到周四就被成都七中网校给刷屏了,看到文章里面的描写,感悟颇多,网校陪伴了自己三年,一个诗意的女孩——西凉忆就是因为网校结识的。 我是 12 年入学高中,那一年学校也刚和成都七中开通网校,因此我属于学校第一届全程使用网校资源的学生。记得刚入学时,对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应。不止学生不适应,老师也不适应,政治课老师就不使用直播课程,而是选择自己给我们讲。不过后来年级组出了硬性规定,特优班必须使用直播课程。 就像教育的水平线中描述的一样,我们被称为远端学生,大家都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系统,七中老师估计也很好奇,都在第一节课或者第二节课上抽了远端同学回答问题,后来就很少有抽远端同学回答问题了,估计是因为远程视频效果不好还浪费时间。 成都七中本部的学生上课很有激情,一到讨论等环节,虽然很吵但是却很有秩序,而我们这边基本是大家都盯着屏幕,等待对方讨论结束。 对方学生的基础我们是没办法比的,大部分能够完全以纯英文交流,而我们远端学生大部分都只能说出“My name is ..., I'm from ..., I like ...”,英语的差距是最大的。我自己是主动找了英语老师谈话,和她做了一个约定,每周我写一篇作文交给她,她帮我批改,这样坚持了两年。 让我感受到最大差距的是,一个中学有自己的电视台,经常会有像《汉语桥》冠军一类的人物前来演讲,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也到七中演讲(那是总统还是奥巴马),作为远端学生有幸蹭了一场名人演讲;七中学生的寒暑假是参加联合国模拟大会、到哈佛做了简短的交流、到华盛顿旅行...... 而大部分远端的学生,要么是参加学校组织的补课,要么是在家干农活,基本连县城都没有走出去过,和七中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 现在我依旧还清晰的记得七中的几个老师,做 PPT 从来没有背景图的数学老师,语速超快但又吐字清晰的化学老师,说着一口标准川普的物理老师,有着一头蓬松金黄卷发的历史老师(男)......去看这些老师的背景,也都是名校出身,武汉大学、华中师大等等。 有一个细节记得很清楚,在一堂数学课中有个题目,题目具体内容忘了,只记得是要求算新华中学的一本录取率,最后的答案是在 74% 左右,这个数字在我眼里很高了,但是那一刻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毕竟这是书上的学校嘛!! 想不到的是,下一秒那个做 PPT 从来没有背景图的数学老师说了句:“这个就比较低了啊,我们学校考的很差的时候才是百分之七十多的录取率”。一下让我震惊了,因为我在心里算过自己学校的一本录取率,在此之前不到 10%,而且我所在高中在所有远端学校中还是比较靠前的。 让我意外的是,七中的老师原来也会骂人、打人,即使打的很轻;学生没完成作业,也会被罚拿个小凳子到教室外面补作业;在全国禁止补课的规定之下,七中也会给高三的学生补课,当然我们也同步补课了。 我无法构想如果三年没有使用网校资源会是神马结果,如果仅仅是看数据的话,一本率是按倍数翻的,12 年开始使用网校资源后,学校有了第一个清华,13 年又添了一个清华。我属于 14 届,这届没有清华,最好的是浙大,我进了个普普通通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据说 15 届又出了清华。 我所在的高中也被央视作为典型案例探讨农村高考。无疑能上央视,那这个学校在当地乃至全国同等水平的学校中是很成功的。 无疑这种生活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如果哪位同学加了七中本部直播班级某位同学的 QQ(那时没有人用微信),那能吹好几天牛逼,七中人在我们眼里就像明星一样。 我们当地 14 届县状元高考分数是 635 分,七中本部平均分是 616 分,这差距至今都让我目瞪口呆。前段时间曹大在星球发起了一个作业:十年后的期望目标。我所提交的作业中写了句,如果有能力,希望能给乡村学校带去一点教育资源。 我并不认为穷是光荣的事情,但在很多农村人眼里穷是一种资本,一种获取国家福利的资本,如果某次补助没有评到自己头上,那得记恨村长一辈子。我认为这才是造成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如果孩子没有从这种思维走出来,那一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 没想到自己都大学毕业了,却看到成都七中的网校被刷屏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这种内容就应该被刷屏,愿七中和远端学校都越办越好。 文中照片取自于同学 QQ 空间,记得我原来还有英语老师 Spring 的 QQ,高中时向他请教过自己的英语问题,太久没联系后来 Spring 把我删了 =_=,反正是没了。
Read More ~

记录在南京大学半天

因为工作需要,到南京出差了半个月,中间利用周末和最好的朋友疯了一天,之后自己又一个人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逛了逛。 不会勾搭妹子的我总是能勾搭到老爷爷,到南大就勾搭了一个 86 岁高龄的老教授,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年轻时候是做地质工作的。 我就像个熊孩子一样要爷爷给我讲有趣的故事,要听他讲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历史。 爷爷虽然已经是快到耄耋之年的人了,但是对年轻时候的事记得很清楚,只是对最近的事记不起来。这篇文章仅仅是记录一下爷爷所讲的趣事。 爷爷年轻时候接到中科院的任务,前往内蒙古考察。在考察期间他们用汽车压死过一只狼,而且当时吃了狼肉,一行 30 多个人都吃过那匹狼的心,但是没有吃过狗肺。 据爷爷说,狼是很狡猾的动物,他们用汽车去追狼,狼就在原地不跑,等到你离它只有 10 来米的时候,突然拐弯跑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一共遇到了 6 次。这和《狼图腾》一书中的描写基本一致,狼有先进的军事文化。 爷爷告诉我,南大起源于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北大楼」是个教堂的样子,金陵大学本来是个教会大学,现在的「北大楼」就是原来的「钟楼」。 南大的地下有隧道,是当年毛主席提倡「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时挖的,目的是为了防空。后来被南京食品公司用来存放香蕉,就是那种没有熟的香蕉,在隧道里面放熟了,再拿出来卖。不过现在隧道所有的口都没堵上了,完全废弃了。 在南大,有一些楼中间有 5 层,然后到两遍就只有 3 层了,整体看来像是个三角形。实际上这些楼当年都是要修 8 层的,因为那时候没钱,建着建着发现没资金了,所以就封顶了。 但是南大计算中心那栋楼只有 3 层却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它旁边是消防大队,本来也是要建 8 层的,消防队说建高了挡住了他们视线,不能及时发现火情。爷爷笑着对我说:“但是也没见他们在上面拿个望远镜望啊!”。 我们都知道「五四运动」,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四五运动」,这个运动的起源就在南大,当时 300 多学生(我回来查资料说是 400)发起了这个运动,后来演变为全国性的运动,直接带动了半年后四人帮被粉碎。 那是爷爷是个老师,他说他们教职工是很支持这些学生的,但是不敢公开性的支持。学生们很聪明,把标语刷到火车上,但是所有出南京的火车都被四人帮用水把标语给冲刷掉了,学生们就用沥青往火车上面写,才通过火车把这项运动的信息带到了全国各地。 我回来后查了一点资料,「四五运动」的起源是因为周恩来总理的去世,四人帮居然压制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诬陷邓小平,而那时的毛主席也已经病到无法行动。 人们把花圈都放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悼念周总理,却被四人帮给清理了,北京广大人民群众在“还我花圈,还我战友”的口号下行成了天安门广场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运动。 那也是一个诗意的年代,人们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怒,把小瓶子挂在树上,蕴意着期待邓小平的归来。那段时间四人帮应该是很难过的,从姚文元的日记就可以看出来。 爷爷还给我讲了一点他们的研究,他们研究行政规划的很多人认为,中国现在的行政划分有很多缺点的,中国应该划分 50~80 个省级单位。现在中国的行政级别也有问题,宪法规定行政层级只有三级(这一点我没查),而现在很多地方县下面是镇,镇下面还有乡,严格讲这是违宪的。 快到午饭时间时,爷爷还教我写了一会儿字,有的简体字很难看,比如「龍飛鳳舞」用繁体字写出来很好看,但是用简体字写出来就特难看。要想练好毛笔字,把三个字写好了就行了,然而我现在只记得一个“飛”字了,这可能就是老师们常说的「你又还给我了」。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