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刷星球时看到一条关于成都七中网校的信息,没想到周四就被成都七中网校给刷屏了,看到文章里面的描写,感悟颇多,网校陪伴了自己三年,一个诗意的女孩——西凉忆就是因为网校结识的。

我是 12 年入学高中,那一年学校也刚和成都七中开通网校,因此我属于学校第一届全程使用网校资源的学生。记得刚入学时,对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应。不止学生不适应,老师也不适应,政治课老师就不使用直播课程,而是选择自己给我们讲。不过后来年级组出了硬性规定,特优班必须使用直播课程。

就像教育的水平线中描述的一样,我们被称为远端学生,大家都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系统,七中老师估计也很好奇,都在第一节课或者第二节课上抽了远端同学回答问题,后来就很少有抽远端同学回答问题了,估计是因为远程视频效果不好还浪费时间。

成都七中本部的学生上课很有激情,一到讨论等环节,虽然很吵但是却很有秩序,而我们这边基本是大家都盯着屏幕,等待对方讨论结束。

对方学生的基础我们是没办法比的,大部分能够完全以纯英文交流,而我们远端学生大部分都只能说出“My name is ..., I'm from ..., I like ...”,英语的差距是最大的。我自己是主动找了英语老师谈话,和她做了一个约定,每周我写一篇作文交给她,她帮我批改,这样坚持了两年。

让我感受到最大差距的是,一个中学有自己的电视台,经常会有像《汉语桥》冠军一类的人物前来演讲,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也到七中演讲(那是总统还是奥巴马),作为远端学生有幸蹭了一场名人演讲;七中学生的寒暑假是参加联合国模拟大会、到哈佛做了简短的交流、到华盛顿旅行......

而大部分远端的学生,要么是参加学校组织的补课,要么是在家干农活,基本连县城都没有走出去过,和七中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

现在我依旧还清晰的记得七中的几个老师,做 PPT 从来没有背景图的数学老师,语速超快但又吐字清晰的化学老师,说着一口标准川普的物理老师,有着一头蓬松金黄卷发的历史老师(男)......去看这些老师的背景,也都是名校出身,武汉大学、华中师大等等。

有一个细节记得很清楚,在一堂数学课中有个题目,题目具体内容忘了,只记得是要求算新华中学的一本录取率,最后的答案是在 74% 左右,这个数字在我眼里很高了,但是那一刻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毕竟这是书上的学校嘛!!

想不到的是,下一秒那个做 PPT 从来没有背景图的数学老师说了句:“这个就比较低了啊,我们学校考的很差的时候才是百分之七十多的录取率”。一下让我震惊了,因为我在心里算过自己学校的一本录取率,在此之前不到 10%,而且我所在高中在所有远端学校中还是比较靠前的。

让我意外的是,七中的老师原来也会骂人、打人,即使打的很轻;学生没完成作业,也会被罚拿个小凳子到教室外面补作业;在全国禁止补课的规定之下,七中也会给高三的学生补课,当然我们也同步补课了。

我无法构想如果三年没有使用网校资源会是神马结果,如果仅仅是看数据的话,一本率是按倍数翻的,12 年开始使用网校资源后,学校有了第一个清华,13 年又添了一个清华。我属于 14 届,这届没有清华,最好的是浙大,我进了个普普通通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据说 15 届又出了清华。

我所在的高中也被央视作为典型案例探讨农村高考。无疑能上央视,那这个学校在当地乃至全国同等水平的学校中是很成功的。

无疑这种生活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如果哪位同学加了七中本部直播班级某位同学的 QQ(那时没有人用微信),那能吹好几天牛逼,七中人在我们眼里就像明星一样。

我们当地 14 届县状元高考分数是 635 分,七中本部平均分是 616 分,这差距至今都让我目瞪口呆。前段时间曹大在星球发起了一个作业:十年后的期望目标。我所提交的作业中写了句,如果有能力,希望能给乡村学校带去一点教育资源。

我并不认为穷是光荣的事情,但在很多农村人眼里穷是一种资本,一种获取国家福利的资本,如果某次补助没有评到自己头上,那得记恨村长一辈子。我认为这才是造成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如果孩子没有从这种思维走出来,那一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

没想到自己都大学毕业了,却看到成都七中的网校被刷屏了。毫无疑问,这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这种内容就应该被刷屏,愿七中和远端学校都越办越好。

文中照片取自于同学 QQ 空间,记得我原来还有英语老师 Spring 的 QQ,高中时向他请教过自己的英语问题,太久没联系后来 Spring 把我删了 =_=,反正是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