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朋友圈提到过这样一个现象,重庆人和四川人说的都是四川话,但是大部分重庆人会说他们说的是重庆话,说「川渝是一家」的通常也都是四川人。

在深圳也有一个很怪的现象,两个客家人谈话会用客家话,两个潮汕人谈话会用潮汕话,两个广东人谈话会用粤语,反正就是尽可能用更小众的语言。

想了一下,故意用第三方听不懂的语言,实际上是很欠考虑的,如果是刚见面用方言寒暄几句我觉得还行,但是后面谈话就应该使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了。

疫情期间大家都没法出去玩,我和老叔倒是出去爬了爬山,村里的荔枝山别人进不去,整座山就我和叔两个人,单从疫情这个角度讲,荔枝山是比大部分地方都要安全的。

我自己可以在疫情期间爬爬山,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加上前段时间的「大奔进故宫」事件。我发现人们并不是痛恨特权,而是痛恨自己没有特权。大部人痛恨的不是腐败,痛恨的是自己没有腐败的机会。

上面四川和深圳两个例子也差不多是出于这样的优越感,鉴于四川除了成都外,其它地方投资的回报率太低,穷地方的人总会羡慕富有的地方,说川渝一家的人大概率不是成都人。


春节期间看了一本《断舍离》,它讲究的是内部的自觉自省,虽然整本书挺啰嗦的,完完全全可以用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代替,但是它传达的人生整理理念很值得参考,感兴趣的读者大人可以在微信读书中阅读此书。下面是一段摘自书中的内容。

我们习惯于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对物品也常常陷入这样的定式思维,导致家里各种杂物堆积,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空间给人的阻塞感,会让人的思维变得迟钝、行动变得迟缓!

借助「断舍离」的理念,我删了 400 多个微信好友,处理了一些不会再使用的家具和书籍,才发现之前一直舍不得扔的那些东西扔了对我的积极作用更大,以前写过的一篇你如果只是一直囤干货,那永远也不可能进步,核心思想和断舍离基本一致,遗憾的是自己当时写下这篇文章后,竟然不懂得延伸到其它领域。

可能一部分人有读书摘抄语录的习惯,我个人在阅读技术书籍或是扫除我知识盲点的时候,我也会通过记笔记来加深自己的理解。想想自己强迫症式的记笔记面面俱到其实也是在浪费时间,大部分笔记自己都不会再去看第二遍的,舍弃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会让自己的阅读更有收获。

还发现自己另外一个错误观点,我不管是写字还是看书都比大部分人慢,一直都认为是自己看书的方法不对,现在才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对具体的领域不熟悉,所以看这个领域的书籍才会速度很慢,如果对这个领域熟悉了,那一目十行甚至几十行的速度应该都可以达到。结论就是书读的少了导致读书的速度慢。


推荐一部美剧——《良医》,全剧的场景基本是在医院,但有深度的内容基本都和医院无关,除了最基本的医疗科普外,更多的是对家庭、爱、职场、心理等的探讨,下面是我摘的两句台词。

Whenever people want you to do someting they think is wrong, they say it’s “reality”.
当人们想让你做他们认为错误的事时,他们总会说这就是现实。

Very few things that are worthwhile in life come without a cost.
人生中那些有意义的事大多是有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