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象牙塔时乘坐了 60 多个小时的火车,后面基本都选择了飞机作为出行交通工具,毕业时再次选择了火车这一交通工具回家,再看一次从东北到西南的沿途风景,无奈火车居然能晚点两小时,这篇文章是在火车上为打发时间写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记得大一入学前,买了一本覃彪喜写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那时候对于里面有一些观点不赞同,觉得大学这么神圣的地方,怎么被作者写成那样,读完一遍只是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四年之后的今天,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看,大部分内容还是有用的,不过有一些内容还是很偏激的,自己过滤掉就好了。

现在回头看,大学最需要的应该是经历,我也是大三才算明白这个道理吧(这个道理应该不止学生能实用)。我认为本科阶段是容错率最高的阶段,这个时候你干什么都不怕,犯了错也没有什么大碍,最重要的是犯错(不犯错更好)的那个过程。

年轻人做什么都是学习,不要给自己设限,在一无所有的年龄就应该多经历,因为这时候的容错率很高,试错成本低就要勇于试错。(这句话可能之前的文章说过,大同小异的话你也能在别的好文章里面见到)

现在的家长,也包括孩子,大多数喜欢拿一些证书、奖杯出来炫耀,而现在大学里面的个性化保研政策看的就是各种奖项。我更看重的是比赛的过程,但是在学校有一个怪现象:我不想办事,只想你给我挂一个名,到出去比赛的时候,看到所报的项目自己不是第一作者,都不愿意去比赛,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我个人在这里面算一股清流了,我很喜欢跟着出去比赛,因为比赛的过程能教会你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给不给我奖状无所谓,只要给我报销差旅费就行了,这一点对我这种穷学生来说跟重要,想出去看看世界长长见识,自己又没有钱,学生群体中随随便便就拿出几千块钱的人还是不多,所以这是我找到的最好的长见识的方法了,上大学前连小县城都没出过的我,通过比赛到过佛山、深圳、重庆、日照等地,这对我算是一生的财富。

写到这里,脑子里面满满的全是回忆,发现想说的太多,全写出来可能会上万字,先不写了,以后分开写个系列的也行,下面说几句干货道理吧,过来人的总结。

第一,少拿学校的光环往自己身上套,和你没关系,对于我的学校动不动就拿哈军工说事(中国人都喜欢把自己和名家扯上关系,看起来显得有一些历史文化底蕴),完全是不自信的表现。作为唯一一个首批进入211缺不是985的学校,我觉得学校一直在啃老底。类似的文章还有之前写的谈一点关于名校的话题和刘大写的除去大公司的光环,你还剩点啥?

第二,学校教不了你多少东西,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最大的区别是,高中有人赶着你学,而且还有人给你指明学习的方向,但是大学没有人告诉你学什么,也没有人赶着你学习,所以培养自学能力和判断选择能力很重要,我个人认为这是大学阶段最应该学习到的东西。

第三,如果大学只学习了课本中的内容,那还不如不上大学,不得不承认,大学课本内容都属于经典中的经典,但是学校的要求太低,所以要自己去练习,而且很多老师所教授的东西属于过时的知识,有的课就应该逃掉,利用这个时间去做更有用的事情。

第四,真诚待人,学生阶段所交的朋友没多少功利性,能交几个铁哥们最好。我个人觉得比较实用的一个看人标准,你只需要看某个人对待其他人是什么样,就大概知道他对你会是什么样了;好比谈恋爱,你不要妄想渣男渣女到你这里就不渣了(小概率事件)。